撒下一颗创新“种子”,呵护3年多,能长成什么样?2021年10月,面对“不成创新高地,就成发展洼地”的紧迫形势,河南省认准“华山一条路”,重建重振科学院,靠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2022年,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余龙在阔别许久后,回到河南省科学院,受聘为化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熟悉又焕然一新的平台”让他振奋。
彼时,这里的窘境也是河南科创的缩影。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是河南的特点,但提起科技创新,似乎“矮人一头”。《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0》显示,河南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国第17位,科技投入强度、科技活动产出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面对“旧力渐弱、新力难生”的困局,2021年秋,河南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置于“十大战略”之首,重建省科学院成为谋篇布局的“关键一子”。
这是1月7日拍摄的河南省科学院展厅一角。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从16家零散的下属机构,到49家阵容强大的研发实体,变化翻天覆地。改革之后,河南省科学院布局集成电路、先进导体材料研究所等研发实体,形成全周期的开放式创新体系。
昔日“门前车马稀”,今日“孔雀中原飞”。“2021年之前,一个院士没有,国家级人才仅有个位数。2021年以来,引进20多个院士团队,招引青年博士(博士后)50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南省科学院院长徐红星说,“我们的人才总量已经跃居全国省级科研院第一方阵。”
“科研怎么干,科学家说了算”
这是1月7日拍摄的河南省科学院(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以前在老院区,4个会议室长期落灰,现在新院区有13个会议室,但学术讨论太多,还要相互争抢。”抚今追昔,河南省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高正龙感触颇深。
“过去是前半年写计划,后半年写总结,能有多少时间搞科研?”科研人员们呼吁,改革就要直击痛点问题。
改革过程中,河南省科学院获得编制使用、成果转化、经费支出自主权。重大创新项目经费拨付实现直通车,拨付周期由4个月缩短至21天;50万元以下的省级科技项目实行科研经费包干制。
营造了优良科研生态,创新活力被充分激发。3年多来,河南省科学院与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合作启动20余项技术攻关,达成100多项合作协议,在超低损聚合物光波导材料开发、高速跟踪系统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围绕传统产业迭代、新兴产业抢滩、未来产业破冰,河南布局27家省实验室、55家省产业研究院,以省科学院为核心的中原科技城、以省医学科学院为核心的中原医学科学城、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为核心的中原农谷“三足鼎立”、多点开花的科创局面正悄然形成。
科学家牵手企业家,尝到创新的“甜”
地处豫晋交界的焦作市沁阳市,曾因玻璃钢、造纸、皮革等产业风生水起,近年来却因产业层次低、质量效益低,一度发展乏力。
1月8日,在河南省科学院(沁阳)科创园,焦作同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查看电子加速器系统运行状态。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3年前,河南省环境功能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负责人田振邦,带领团队组建的河南省环保与精细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落地科创园,搁置多年的环境功能纤维产业化项目3年完成中试,相继有6项实验室成果实现转化,累计收益约5000万元。
当下,科创格局之变也在推动河南广大企业实现理念之变、视野之变。位于新乡卫辉的河南银金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从彩印业转入食品饮料包装领域后,投入约1亿元研发经费,开发出安全、环保的功能性聚酯薄膜全新制造工艺,大幅降低成本,成长为功能性聚酯膜材料领域全球三大供应商之一。
浇水施肥、遮风避雨,科技创新的“种子”日夜生长,逐渐开花结果。2021年至2023年,河南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0.8%、14.6%,先进装备、电子信息等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力军。
视频记者:杨琳、杨金鑫
统筹:孙闻、王黎、刘梦琪、黄小希、孟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