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水患之困,7月22日,国家“两重”建设标志性重大水利工程——黄茅峡水库工程破土动工,困扰粤北群众多年的难题,将在不远的未来发生转变。
这是一座防洪工程,更是一座利在千秋、造福群众的民生工程。黄茅峡水库建成后,不仅能够解决洪涝问题,极大缓解广州、佛山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及清远市防洪压力,还能兼顾航运、发电、灌溉,带动一方经济发展,造福万千民生。
解水患之困
“每年汛期,镇里低洼地带总是受淹,村民受洪水之困久矣!”大湾镇一名镇干部说,镇里洪水频发,“一到汛期就提心吊胆,大家迫切希望能解决水患”。
北江,珠江流域第二大水系,源起南岭山脉,干流全长468公里,流经韶关、英德、清远主城区以及广州、佛山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
北江是一条洪涝多发的河流,汇流时间短,洪水来势凶猛。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英德下游的飞来峡水利枢纽作为江水冲入珠三角的最后一道“防线”,在保障粤港澳大湾区防洪安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其上游的北江最大支流连江,目前仍缺乏控制性工程。
不少英德群众对2022年的洪水仍心有余悸:2022年6月“龙舟水”期间,北江发生1915年以来最大洪水,多个站点水位超历史实测最大值。“当时水已经泡到二楼,淹没街道、农田,洪水退去后更是一片狼藉,处处都覆盖着厚厚的黄泥。”
面对连年洪涝,广东省委、省政府坚持问题导向,果断决策兴建黄茅峡水库,补上北江防洪体系的“关键拼图”,以解连江洪涝之患,进一步保障粤港澳大湾区防洪安全。
黄茅峡水库位于连江防洪的“咽喉”位置——英德市大湾镇区下游6公里处,总库容5.62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5.47亿立方米。工程建成后,将与乐昌峡、飞来峡水利枢纽形成联调联控之势。
“工程建成后,将削减石角站洪峰流量1000至1600立方米每秒,减少飞来峡库区内的临时滞洪区启用概率。”广东省水利厅建设处处长吴家冠说,工程在防洪方面的作用可以概括为“防连江、护英城、保广佛清”三方面,将进一步完善北江中下游防洪体系,提高连江中下游防洪标准,减轻广州、佛山、清远等市防洪压力,改善连江通航和灌溉条件,助推区域协调发展。
创机制之先
记者了解到,广东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创新技术审查方式,将分别负责的技术审查、咨询评估、投资评审等工作合并开展,有效提升前期工作效率。同时,广东还积极推动黄茅峡水库工程入选国家“两重”建设标志性重大水利工程,并在今年获得首批8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
黄茅峡水库工程总工期60个月,预计于2030年全面建成。在5年的建设期中,广东将探索多项创新举措。
在融资模式上,黄茅峡水库工程作为水利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以飞来峡水利枢纽、潮州供水枢纽未来发电收益发行广东首单水利REITs,预计产品规模18.6亿元,其中3亿元用于黄茅峡水库建设。
“这不仅拓宽了融资渠道,盘活水利资产,还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北江流域管理局总工程师费凯说。
在生态保护方面,黄茅峡水库创新采用生态友好型抬田技术,通过抬高农田高程,可在减少征地上万亩的同时,节约50亿元的土地征收成本,既保障耕地资源,又降低工程投资压力。
在建管机制方面,广东将创新采用省属国企粤海集团组建项目法人的模式,实现投资、建设、运行、管理一体化的全生命周期建设管理,实现飞来峡、乐昌峡、黄茅峡等三大水利枢纽联调联控。
润万千民生
黄茅峡水库绝非单一防洪工程,而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综合性民生工程”——集防洪为主,融合航运、灌溉、发电等多重目标于一体。
“连江有‘小北江’之称,由于粤北矿业发展,航运发达,但是只能满足100吨级的货船运输。此次黄茅峡水库建设,将同步建成Ⅳ级航道体系,改善连江通航条件,显著提升水运物流效率,促进区域间物资流通与经济交流。”费凯说,工程将把500吨级船舶通航能力延伸至连江腹地,大大提升水运动脉效能。
费凯介绍,在发电方面将打造“绿色能源”,50兆瓦装机容量年均可输出1亿多千瓦时绿色电能,为区域能源结构优化注入“清洁动力”。同时,工程还可为规划中的英德大型灌区稳定提供灌溉水源,惠及农田约12万亩。
在民生保障方面,工程立足水系、山体、建筑、路网等要求,提升空间造景,丰富节点设计,致力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计划建设一批绿美人居示范点,助力广东“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工程有利于推动‘水+农文旅’融合,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新连江,让水库移民搬得出、稳得住、可持续、能发展。”清远市英德市移民办主任林永中说。(记者陈凯星 熊嘉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