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这个“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的世界最大政党,领航着波澜壮阔的伟大事业,恰是风华正茂、青春无限。
(一)青春如何不负?
1981年底,28岁的习近平作出一个不寻常的人生选择——离开中央军委办公厅秘书的岗位,到基层任职锻炼。这在领导与亲朋好友间引起不小震动。
“在远离他们的地方作愿意为他们献身的清谈,我心里觉得空,不踏实,我感到了一种呼唤。”怀着这样的初心,习近平同志赴任正定,决意到人民中寻找自我的价值。
这恰是自称“二十八画生”的青年毛泽东参加中共一大时的年纪。1921年夏,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先进分子因共同理想走到一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开启改天换地的历史伟业。
《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马克思是30岁,恩格斯是28岁。列宁最初参加革命活动时只有17岁。牛顿和莱布尼茨发现微积分时分别是22岁和28岁,达尔文开始环球航行时是22岁,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是26岁。贾谊写出“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时不到30岁,王勃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时才20多岁……
人生,紧要处只有几步。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1966年,正上初中的习近平,读到了穆青等同志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深受触动。他回忆:“这件事一直影响着我。直到我从政,直到我担任县委书记,后来担任总书记,焦裕禄精神一直是一盏明灯。”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总书记每每引用先哲之语,强调“立志”的重要性。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引用了这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他说,马克思一生饱尝颠沛流离的艰辛、贫病交加的煎熬,但他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成就了伟大人生。
2018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2014年,一批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表示愿像“一棵棵红柳、一株株格桑花”,扎根西部、坚韧不拔、甘于吃苦、平实做人,为广袤的土地带去无尽的生命力。总书记的回信情真意切:“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
天下板荡之时,是青年率先觉醒、振臂高呼,以微炬点亮曙色;激情燃烧岁月,是青年以“把青春献给祖国”的豪情,矢志“向科学进军,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革故鼎新之际,是青年勇作改革闯将,开风气之先,迸发“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强音。
“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冒雨走进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2020年9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省长沙市考察调研。这是习近平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同师生们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此情此景,习近平总书记有感而发:“‘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斯’不仅指原意所表达的‘这个地方’,在现在的背景下,也是指‘这个时代’”“我们第二个百年到2050年,还有30年,你们应该是这个时代接过接力棒的骨干力量”。
2018年五四前夕,北京大学学生宋玺在座谈会上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自己入伍成为人民子弟兵的经历和体会。
“我们脚下的神州沃土,孕育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见证了百年的峥嵘岁月,祖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蕴含着那么一种精神,那么一股力量。”
青春何以不负,人生何以无悔?家与国、小我与大我、人生际遇与时代使命碰撞交织,辩证法蕴于其中——“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当年在贫瘠的黄土地上,洗脱了迷惘、彷徨而充满自信;年轻时读马列,写下厚厚的读书笔记,达到“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面临出国、工作的选择,最终因为“想做点儿事”而留在国内……一路走来,习近平深知青春所思,更以亲身经历指引青年所往。
个人的一滴水,只有汇入民族理想的大海中,才能永不干涸;青春的一苇舟,只有乘于时代前行的浪潮上,方可坚其所托。
“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这是1972年插队回京探亲时的习近平。新华社发
两个箱子里,装的满满都是书。
物质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闭塞而荒凉的黄土高原上,青年习近平以“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的态度在书海中徜徉、求索。
青年如何成才,人生之路怎样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一言以蔽之:“立德为先,修身为本,这是人才成长的基本逻辑。”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习近平同志到正定任职伊始,就在办公室挂了一幅书法作品,上书“周而不比,和而不同”,自觉以君子的品格要求自己,彰显修齐治平的追求。
从北大座谈会上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箴言,到致全国青联学联大会贺信中强调的“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十六字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思考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时代课题,为广大青年指明立德修身的人生坐标。
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时,习近平同志在报纸上读到一篇介绍四川人民推广利用沼气的文章,心潮澎湃。他步行几十里山路来到延川县城,争取县里的支持。随后,习近平等一行6人辗转千里前往四川“取经”,40天走了5个地区17个县,每到一个沼气池,他们都搭上梯子下到里边看,白天考察,晚上总结。
以知促行、以行求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如一的品格,也是对广大青年一以贯之的期盼。
第一次见面,习近平同志的一番话深深印刻在张宏樑的心中:“你们虽然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实践结合,才能把‘水分’挤掉。要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才能得到知识‘干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那么,就到基层一线去,到人民身边去。
这是1989年,时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带领地直机关千余名干部到宁德县南漈水利工地参加清沟排障修整水渠劳动。新华社发
改革开放之初,正当而立之年的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中国青年》上不是正在争论‘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吗?你实事求是地写写我的实践与体会,就算我从基层青年干部的角度发个言吧。”
去乡村考察,赶上乡亲锄地、间苗,就撸起袖子跟乡亲们边干边聊,以身作则要求机关干部“到基层调查,要一下到底,亲自摸情况,直接听反映,寻求‘源头活水’”;
接到农村青年反映抓商品生产问题的来信,第一反应是发现人才的兴奋,要求核查情况,请对方出来抓村里的商品生产……
对清人郑板桥的名诗《竹石》,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触,曾将其改了几字,表达当年上山下乡的体会:“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023年3月,在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80后”土壤学硕士魏巧代表向总书记讲述自己运用所学,返乡创业成为数字化大田种植的行家里手的经历。
青春,应该在哪里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
(三)青春怎样出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
有的沉溺于生活里的“小确幸”,计较付出的“性价比”;有的嘴上说“随便”,心里装着“不甘”,在“躺不平”又“卷不动”中“仰卧起坐”;还有的“找捷径”“钻空子”,期待所谓的一夜成名暴富……
青春是人生之春、人生之华。时代的浩荡洪流中,青年该如何不负使命,青春又该如何焕发光彩?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
当年,在梁家河的乡亲们眼中,习近平是“受下罪,吃下苦”的好后生。
肩膀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扛起了重担,闯过了“五关”,锤炼了意志,才“真正理解了老百姓”。
相较社会物质丰裕下的安于现状、时代变迁中的驻足观望,在变革的浪潮中弄潮搏浪、在发展的高原上再攀高峰,无疑是“自找苦吃”。然而,“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
2022年6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四川考察。这是8日下午,习近平在宜宾学院考察时,向师生们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这名学生叫刘江。大学期间,他选择投身军营,在武警新疆总队巴音郭楞支队博湖中队度过2年军旅生活。
刘江在毕业季各个应聘面试中脱颖而出,很多招聘单位看重的正是他参军的经历。
青春怎样出彩?“要忌‘急’,不能急于求成。”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成长的道路上,前进的每一步都值得称赞;在时代的星河里,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
2023年7月,在江苏南京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能源互联网领域高科技企业南瑞集团,同青年研发人员亲切交流。
看到大家意气风发、信心满怀,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期许地说:
青春怎样出彩?“要敢于做先锋”。
在梁家河办铁业社、缝纫社、代销店,解放劳动力、方便村民;在正定创造性提出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的路子;在厦门领导编制我国地方政府最早的一份纵跨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青年习近平的创新意识、战略思维,为年轻的追梦人作出示范:“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
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90后”的王兴兴是发言代表之一。他在发言中激动地说:“我们的企业和我们自己,都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时代对突破创新提出更高要求,尤需新时代青年保持敢为人先的锐气、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让创新创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青春搏击的能量。
“虽然他毫无经验,可一种在风浪中搏击的强烈渴望使他站起来,走向阵阵扑卷的海浪。”
青春,从不是一段易逝的年华,而是一种心态。锐气不改、朝气不散、勇气不褪,每个人奋斗的样子就是青春的样子。
今天,站在历史的山峰眺望,中华儿女青春飞扬,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现代化国家生机无限。
文字记者:朱基钗、高蕾、董博婷、胡梦雪
统筹:金小茜、张爱芳、邢广利、肖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