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热线:18729176688
您的位置: 首页 > 党建理论 > 正文
《斗争》中蕴含的精神密码
来源:中国军网 2025-04-21 10:41

《斗争》,1933年2月4日创刊于江西瑞金。

1933年4月5日,《斗争》发表题为《为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而斗争》的文章。

目光回望

《斗争》杂志为原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直接由张闻天任书记的中央党报委员会领导。该刊物主要发布共产国际、中共中央、苏区中央局的决议、指示,同时刊登各级领导同志和实际工作者的理论文章、调查报告、工作总结等,出版期间先后发表党的文献和署名文章300多篇,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同志均多次在该刊发表文章。《斗争》杂志是党中央指导苏区斗争的综合性刊物,对于加强党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苏区革命和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报刊史上,《斗争》杂志曾经有过3个版本。一是“上海版”《斗争》。1932年1月21日在上海创刊,系油印的不定期刊,曾由张闻天主编;中共中央机关迁离上海后,该刊仍在上海出版,内容以中共中央文件、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文章为主,1935年7月5日停刊,共出版79期。二是“苏区版”《斗争》。1933年2月4日在江西瑞金印刷发行,系铅印的旬刊,16开本,1934年9月30日休刊,共出版73期。三是“西北版”《斗争》。红军抵达陕北后,1935年11月21日,《斗争》接续“苏区版”期号在延安印行,作为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刊物,后改成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系周刊,32开本,共出版54期,1937年3月19日终刊。

内容撷珍

在今年“五一”节中,日本帝国主义不仅占领满洲,热河,而且在国民党步步出卖投降面前,已经进据万里长城的各个要口,正在长驱猛进向着华北继续进攻。中国几千万劳苦群众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已经完全变成了殖民地的奴隶,几十万里的领土,已经完全被国民党出卖了。国民党对于义勇军和抗日士兵,不发一弹一枪,却调集数十师兵力,向真正抗日的苏维埃和红军作大举进攻,来充分尽他那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清道夫的走狗使命。在今年的“五一”纪念中,我们必须广大的(地)传播最近党中央委员会的宣言,团结全中国的反帝群众和士兵在我们的周围,猛烈扩大民族革命战争,打倒出卖民族利益的国民党,打倒屠杀中国民众的日本与一切帝国主义。

——《今年的五一劳动节》,作者:然之,刊于《斗争》1933年5月1日第十期。

为着战争胜利的发展,就必须使党的主张和策略深入到广大群众中去,就必须坚决的(地)向一切反革命派别进攻,要把一切反革命派别的组织与思想,完全从革命队伍中肃清出去,不使敌人的改良欺骗武断宣传来动摇革命的队伍,要坚决肃清革命队伍中动摇异己的成份(分),巩固无产阶级的领导,使反革命的思想与活动,无法侵入到革命队伍中来。

为着要胜利的扩大民族革命战争,发展苏维埃区域,就必须以一切力量,在白色区域与白军中组织革命的进攻,建立白区白军中党的影响与组织,组织工农白军士兵群众起来进行反对地主、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的群众的武装的斗争,以配合工农群众与红军胜利的进攻。

——《什么是进攻路线》,作者:任弼时,刊于《斗争》1933年2月22日第三期。

在一九三一年宁暴以前,博生同志在与其他同志谈话中常说:“我们所住的,所穿的全是工人作(做)成的,我们所吃的全是农人费了无限的血汗耕种而得的。离开了工农劳苦群众,我们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生存的。时机一到,我们为了工农劳苦群众的利益,并为我们自身的解放起见,即拼命流血,牺牲,亦所不辞。”因努力革命宣传与刻苦耐劳工作的结果,博生同志使二十六路军的士兵群众深刻的革命化,使自己成为革命士兵群众所爱戴的领袖。不久,博生同志即领导了二十六路军的革命士兵,举行了光荣的宁都暴动,竖起了辉煌的苏维埃的红旗。

——《追悼赵博生同志》,作者:亮平,刊于《斗争》1933年2月4日第一期。

(以上内容由编者辑录)

掩卷之思

从《斗争》感悟斗争精神

■刘成荫

在灯光下翻开这本由中国发展出版社整理出版的《斗争》杂志,指尖触到的不只是纸页间留下的岁月温度与质感,更是穿越时空的精神脉搏。作为我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力的宣传阵地,《斗争》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为今天我们发扬斗争精神提供了重要启示。

在绝境中坚守真理的信仰之光。《斗争》的编辑史本身就是一部血与火的传奇。张闻天在上海租界阁楼里躲避特务追捕时,曾将排版好的铅字藏入煤堆。杨尚昆在瑞金的山洞里,借着马灯微光完成排版。这种“敌人枪炮声中办刊物”的韧劲,是宣传战线发扬斗争精神的生动体现。

从田埂调查到理论创新。毛泽东同志执笔的《上杭才溪乡的苏维埃工作》发表在《斗争》第45期。这篇文章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毛泽东同志没有简单转述马克思主义经典,而是深入赣南田间地头,发现才溪乡绝大多数青壮年都参加了红军,出现了劳动力锐减、“耕田主要依靠于女子”的情况。为解决劳动力的不足,当地群众才创造了“劳动力互相调剂”的劳动合作社与耕田队。文章称赞“现在全苏区实行的‘劳动互助社’,就是发源于此”。

让真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传播智慧。《斗争》通过“墙报连环画”和“朗读队”,将党的理论传入识字率不足20%的苏区。那些印着斗笠和镰刀的木刻版画,那些用方言传唱的政策歌谣,让真理突破了知识与认知的壁垒,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这种“沾泥土带露珠”的传播方式,正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传承的基因。当前,从“指尖课堂”,到基层宣讲员的“板凳会”,我们依然在延续这种让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红色传统。

在斗争中凝聚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斗争》多次报道前线战况、红军英勇事迹以及“扩红”突击进展等,鼓舞苏区青年积极参军参战。《斗争》在凝心聚力,激励青年成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提醒我们:只有引导广大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才能更加广泛地凝聚起奋斗的力量。

合上这本带着硝烟气息的刊物,我仿佛听见历史与现实的深情对话。《斗争》凝结着共产党人斗争精神的密码。它启示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只要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达不到的目标。

北京每日新讯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主办 中国每日新讯网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京ICP备2022027517号-2        京公安网备: 号
邮编:102101 联系电话:13509176606 新讯热线:13359170111 新讯邮箱:41079888@qq.com 新讯QQ:41079888 地址:北京巿延庆区中关村延庆园东环路2号楼189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