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生态屏障持续筑牢、生态红利惠及千家万户、绿色产业加速崛起……近日,新华社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深入重庆城乡采访。穿行长江水岸、绿色工厂、林间地头,一幅“有屏障、有红利、有动能”的绿色发展图景正在山水之城徐徐铺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积聚力量。
瞿塘峡一带景色(6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生态修复夯实富民根基
8月的重庆,正值汛期。记者在瞿塘峡口夔门江面看到,两艘船身标有“奉节清漂”的蓝色机械化清漂船在江面上快速往返穿梭,连续暴雨带进江中的秸秆、树枝等漂浮物被迅速“吸”入舱内。
重庆市奉节县市容环节卫生管理所所长吴福春告诉记者,今年4月,奉节县“江清岸洁”智能管理系统正式上线运行。
8月13日,在重庆奉节县长江某航段,一艘清漂船正在作业。新华社记者 蒋声雄 摄
“江清岸洁”智管应用项目经理唐小荐介绍,“我们在长江干流、梅溪河等‘一江四河’关键点位布设28个AI摄像头,同时安排无人机定航巡查,实现对奉节境内岸线的重点区域、重点河段及垃圾聚集点24小时漂情自动识别与扩散趋势预测。”
站在奉节县永乐镇大坝村的山腰向下看去,脐橙林像一匹绿色绸缎从脚下铺展到长江边。阳光洒在枝叶上,饱满的橙果挂在枝头,清风拂过、橙香扑鼻。
8月13日,重庆奉节县永乐镇大坝村脐橙园俯瞰景。新华社记者 蒋声雄 摄
谁又能想到,这片硕果累累的土地曾是红苕、洋芋、玉米“三大坨”主导的荒山!曾经,水土流失让山坡沟壑纵横、满目疮痍。
“你看这满山的脐橙树,既能保持水土,又能带来收入!”永乐镇党委副书记高成国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大坝村依托山地自然资源优势发展脐橙等特色产业,如今,1.2万亩脐橙林给荒山“换新颜”,年产值达到1.8亿元,村民户均收入超过12万元。
2023年11月28日,在重庆奉节县草堂镇欧营村,村民在展示刚刚采摘的脐橙。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大坝村种脐橙有套“绿色办法”:用诱虫灯、诱虫板代替农药,在果园里种豌豆、三叶草来保水固氮。得益于这些绿色种植技术,大坝村每年可减少化肥使用量超300吨、减少农药使用量约4000升。在奉节,像大坝村这样的生态种植模式已推广到38.3万亩脐橙林,不仅让优质果率提升到80%以上,每年还能减少水土流失3000余吨。
生态变好了,乡村旅游也火了起来。大坝村村民方刚原本在奉节县城打拼,看到家乡建设越来越好,便决定回乡寻找机遇。“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村子里开了一场直播,没想到作为背景的三峡风光竟吸引了大量网友围观、点赞。在那之后,我坚持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家乡的山水、橙园,收获了上万人关注。”方刚说,脐橙成熟时,他还会用自己的账号帮助其他村民直播带货,一年可以卖出数百吨脐橙。
2023年11月28日,重庆奉节县草堂镇欧营村脐橙观光园一景。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长江两岸像奉节脐橙园这样的生态变化案例还有很多。开州区汉丰湖曾是三峡库区的消落带,汛期一片水、枯期一片滩。现在这里种了40多种耐水淹植物,形成了“水上森林”,来栖息的鸟类从2010年的144种增加到2024年的243种。
夜幕降临,记者在开州环湖步道巧遇“壹元剧场”的群众现场竞技。今夏以来,由政府主导、部门主抓、群众主演的“壹元剧场”开启常态化文艺演出,大人小孩纷纷上台表演变脸、戏曲、歌曲等节目,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汉丰湖生态公园成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上半年获得了85亿元的夜间经济收入。
8月14日,在重庆市开州区汉丰湖水上运动中心,市民正在游玩。新华社记者 蒋声雄 摄
近年来,重庆把长江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最新数据显示,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已稳定保持在Ⅱ类,74个国控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比例达到97.3%,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重庆市依山就势大力发展奉节脐橙、涪陵榨菜、巫山脆李等生态特色农业,全市生态特色农业总规模达3800万亩、综合产值4500亿元。成功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0个,累计建成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8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90个、精品线路200余条,乡村休闲旅游经营收入1075亿元。
产业转型激活绿色动能
在重庆的产业发展中,另一种“绿意”正在蔓延。一家家企业正在进行绿色转型实践,用创新科技为环保理念注入动力,让绿色发展从口号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和产业实践。
记者走进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的大学城熙街,发现光储充一体化智慧能源场站正悄悄改变着市民的出行补能习惯。30多台高性能充电桩整齐排列,其中液冷充电桩堪称“快充高手”,10分钟就能给主流新能源车充上50%以上的电量。
据重庆市汽车商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重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达54.3%,持续增长的保有量增大了用电需求。“真的大大缓解电量焦虑”,采访中不少市民告诉记者,该充电站充电速度比传统充电站快很多,附近买杯咖啡的功夫就能充好足够电量,给电车车主带来更多便利。
在垃圾处理领域,重庆三峰御临环保发电厂展示了如何将废弃物转化为宝贵能源。做为重庆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的第四座垃圾焚烧发电厂,该发电厂配置了4条750吨/日垃圾焚烧线和2套45兆瓦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3000吨,年发电量6亿千瓦时。
企业生产运行部副部长汤筠恒表示,“我们在将垃圾‘变废为宝’的过程中,凸显更环保、更智能、更经济、更高效四大特点”。先进的烟气处理组合工艺,可使烟气排放指标低至欧盟2010标准限值的10%;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实现厂区智慧管控。截至去年底,该企业已累计处理生活垃圾量460.37万吨,累计上网发电20.45亿千瓦时,可满足246万余城市居民一年生活用电需求。
位于涪陵区的重庆华峰化工是全球最大的己二酸生产企业。据悉,己二酸生产过程中会排放氧化亚氮,这是一种“隐形气候杀手”,其温室效应强度是二氧化碳的约300倍。
2023年11月29日,一艘游船从重庆市奉节县长江瞿塘峡夔门驶过。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以前,氧化亚氮催化分解技术掌握在两家外企手中,技术转让费十分高昂。”重庆华峰化工常务副总经理谢毅介绍,为了不被国外企业“卡脖子”,重庆华峰化工与上海华峰研究院展开联合攻关,最终掌握了氧化亚氮低温催化分解消除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它对氧化亚氮的分解率最高可达99%。”谢毅说,创新后的单套装置每年可减排氧化亚氮4.62万吨,相当于减排1376万吨的二氧化碳当量。
生态发展实现协同共进
重庆的绿色发展已经结出丰硕成果,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数据显示,重庆已建成17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其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近三分之一。
循环经济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企业成为重要参与主体。2024年重庆循环经济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涉及企业2万余家、带动就业15.3万人。同时,全市垃圾分类覆盖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为89%。
2023年11月29,重庆市奉节县夔门和三峡之巅景色。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十四五”以来,重庆以年均2.4%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年均5.6%的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降至0.31吨标准煤/万元,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30%。
“重庆一方面通过绿色低碳发展,倒逼产业结构升级;另外一方面通过降低能耗,提升了资源循环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政策研究室主任关潇说。
在位于忠县的重庆海螺水泥,企业利用水泥窑来处理城市垃圾。“生活垃圾正好可作为水泥窑的燃料,窑内温度最高可达1450摄氏度,不会产生二噁英等有毒物质”。海螺水泥制造分厂厂长易军说,通过处理利用这些垃圾,企业每年可以少烧两万吨煤炭,节约1500万元,还可以产生上千吨有机肥。
8月15日,在重庆市忠县的重庆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通过大数据对工厂运行进行监测。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如今,这家水泥厂更像一个“城市净化系统”,从工业固废到生活垃圾,各类城市废料在这里被“吃干榨净”,连污染隐患都变成了生产资源。
位于重庆大渡口建桥园区的海康威视科技公司厂房屋顶上,8000多块蓝色光伏面板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企业充分利用企业闲置的屋顶资源,将太阳能转化为电力,实现企业“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每年发电量约259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可节省标准煤932吨,减排二氧化碳2600吨,有力推动了企业节能环保。
记者在大渡口建桥工业园看到,一座座森林“绿岛”拔地而起,一个个绿色公园先后出现。截至目前,园区已布局光伏发电,日发电量达到1.6万千瓦时。海康威视、萤石电子、三峰环境、中能能源等一批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壮大,带动园区产业碳比重持续走低。园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走低消耗低排放的绿色发展之路,已有国际复材、秋田齿轮等24家企业实施技术改造、10余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组建国家环境保护垃圾焚烧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等市级及以上科技研发平台累计43个。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介绍,接下来,重庆将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绿色化”转型,不断提升市内清洁能源供给能力,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两网融合”。
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表示,重庆作为长江上游最大的临江城市,具有江城山城的典型特征,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近年来,重庆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全力守护“一江碧水、两岸青山”。谋划实施美丽重庆建设行动,持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重庆的绿色产业创新和生态价值转化实践,正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一江碧水不仅滋养着巴渝大地,更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记者张米扬 田金文 蒋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