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4月25日电(汤阳 周雨濛)4月23日,海螺集团联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安徽省芜湖市召开面向水泥建材行业的AI大模型新闻发布会。该模型涵盖了熟料强度预测、烧成全局寻优、皮带机无人巡检、安全AI监控、装备知识问答与财务智能客服六大应用场景。
水泥建材行业的AI大模型发布会现场。(图片由海螺集团提供)
作为建材行业示范企业,近年来,海螺集团将现代水泥工业与环保产业深度融合,以数字化升级转型推动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在实现了“灰色制造”到“绿色智造”蜕变的同时,也践行着“为人类创造未来的生活空间”的企业愿景。
向“新”求变 插上“数智化”翅膀
图为海螺水泥智能化工厂控制演示中心。(图片由海螺集团提供)
勇于改革、大胆创新,是海螺集团多年发展沉淀的文化基因。近日发布的水泥建材行业首个大模型,梳理出涵盖矿山开采至包装发运全流程的,共计15类200余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借助实时数据分析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了工艺参数动态优化、异常预警秒级响应、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等核心价值。
在芜湖白马山水泥工厂,海螺水泥数字板块安徽智质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人工智能事业部负责人王涵指着AI管控系统解释道:“针对水泥熟料生产过程中强度检测结果滞后、无法及时有效地指导生产的痛点,基于AI大模型,通过实时生产质量关键特征推荐,实现了熟料3天、28天强度预测,准确率超85%,科学指导生料配料、水泥配方优化,推动‘事后调整’迈向‘实时调控’。”
这只是白马山水泥智慧工厂智慧化的一个体现。2023年至今,智能质量控制系统、专家操作系统、新能源无人驾驶矿卡和袋装水泥自动装车、超低排放管控平台等系统陆续上线,试点应用安全管控大模型、熟料强度预测大模型,白马山水泥智慧工厂已建成海螺集团新一代智慧工厂,实现了工厂运行自动化、管理可视化、故障预控化、全要素协同化和决策智慧化。
“十四五”以来,海螺集团累计立项实施49个重大科技专项和340个年度科技创新项目,攻关研发了露天矿山矿车无人驾驶项目、“零外购电”“全绿电”水泥工厂、二氧化碳储能示范项目等重大创新成果。目前已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并形成了具有海螺特色的“1室1院8中心N基地”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向“绿”发展 开创行业转型先河
作为行业龙头企业,海螺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图为海螺集团芜湖白马山水泥厂5万吨级二氧化碳捕捉收集纯化示范项目。(图片由海螺集团提供)
走进白马山水泥厂,在烟气洗涤预热塔旁可以看到,一条管道连接着两个巨大的金属球罐。“这个金属球罐装置能将水泥生产过程中收集提纯的二氧化碳进行储存,最多可存900吨二氧化碳。”海螺集团白马山水泥厂副厂长叶明虎介绍,这一项目每年可生产纯度高达99.9%的3万吨食品级或5万吨工业级液态二氧化碳,产品质量卓越。
据了解,2018年海螺集团在白马山水泥厂建设并运营了这个让全行业赞叹的项目,成功捕获工业废气二氧化碳并变废为宝,开创了水泥行业碳捕捉利用的先河,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环境效益,为全球水泥工业的绿色低碳转型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除了捕碳生“金”,海螺集团在新能源方面也积极布局。安徽海螺融华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海螺集团旗下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双碳”战略目标指引下,全力推动新型电力系统的转型升级。
图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化工园区的宁波海螺新材料1MW6MWh全钒液流储能电站项目。(图片由海螺集团提供)
“我们公司控股的海螺融华储能现在致力于研发制造一种全钒液流电池。主要是通过磁力泵将电解液从正、负极电解液储罐输送到电堆中,使其在不同的储液罐和半电池的闭合回路中循环流动。在电堆内部利用膜将正负极电解液分隔开,通过钒离子的价态变化实现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从而实现电能的存储与释放。” 安徽海螺洁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家虎说道。
2024年,海螺集团旗下的海螺水泥通过投资建设清洁能源项目,覆盖光伏、风电、生物质发电等多种清洁能源技术,优化能源使用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占比,共计开展307个环保技改项目,全年环保技改投入约8.46亿元。
“集团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于2020年后逐步回落,2024年吨熟料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下降3.76%。”海螺集团安全环保部负责人表示,企业始终秉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管理理念,在水泥熟料生产全过程开展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水泥工厂通过数智化,实现了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宣城、赣江海螺水泥公司荣获“2024 年度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集团目前已有29 家国家级绿色工厂、47 家省市级绿色工厂。
向“海”图强 成为“走出去”的窗口
图为柬埔寨马德望海螺。(图片由海螺集团提供)
早在2011年,海螺集团即响应“走出去”号召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投资布局印尼、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成为了水泥行业最早在海外投资实体经济的企业。
今年2月10日,柬埔寨金边海螺日产 5000 吨熟料生产线一次性点火成功,标志着项目正式运营投产。2月20 日,金边海螺首批水泥发运,开启产品销售的新篇章。
据了解,金边海螺是海螺集团践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柬埔寨投资兴建的第二家大型水泥生产企业。在海螺水泥海外事业部负责人看来,该项目的投资,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助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就业与人才培养,同时还能通过配套建设余热发电、光伏发电等项目,采用先进的能源管理系统和环保管理工艺,从而促进绿色发展。
如今,海螺集团成为安徽国资“走出去”的重要窗口,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了海螺力量,一批重大项目在沿线国家开花结果。
在海螺集团企业内部展厅的全球布局板块可以看到,海螺集团现与190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年进出口总额最高达76亿美元。海外累计投资额超过190亿元,在境外14个国家地区拥有39家控股企业,海外员工近4800人,用工本土化率达到84%以上,带动就业岗位3万个。构建了印尼及西太平洋、中南半岛、泛中亚、中东、非洲和南美等海外发展“六大片区”,是行业海外投资规模和产能规模的“双料冠军”。
海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军表示,未来,海螺集团将继续围绕“传统产业数智化转型、新兴产业规模化转接、高新技术产业化转化”的产业发展思路,加快构建以水泥制造为基础,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数字经济、现代服务贸易等五大产业相互促进的“一基五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