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项新修订的强制性国标及修改单开始实施;安全治理攻坚行动在各地铺开;建设充电设施、规范充电收费……2024年,电动自行车迎来全链条整治。
源头治理 疏堵结合
然而,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安全事故多发,引发深层次的反思:如何纳入更规范的管理体系,确保其安全又便利?
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4月28日,国务院安委办召开视频会议,剑指各环节问题:“电池本质安全水平不高、产品质量把控不严、违规拼装改装行为屡禁不绝、停放充电设施供需矛盾突出”。
——更加强调源头治理。通过健全标准体系、强力打非治违,提升产品质量,减少后端治理压力。
针对非法拼装改装等问题,多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各地经营网点和维修店铺开展专项检查。
——疏堵结合解决难题。大力推进充电设施建设、蓄电池以旧换新等工作,更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参加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的销售门店数量由10月初的2.6万家增至目前的4.1万家,增长57.7%。截至12月19日,全国电动自行车实现售旧、换新各102.3万辆。
新的标准实施后,电动自行车能否更安全?
吉林大学汽车底盘集成与仿生全国重点实验室副教授李伟峰注意到,新标准《电动自行车电气安全要求》进一步细化了主回路的界定和布线要求,以减少绝缘老化和漏电风险。此外,还加强了电池短路保护要求,防范因电气线路老化和短路引发的火灾事故。
“根据最新标准,电动自行车锂电池组需配备包含生产厂代码的耐高温永久性标识,相当于给每件电池产品分配了唯一标识的‘身份证’,为极端火灾条件下的电池组追溯提供了较高保障。”李伟峰说。
吉林省长春市经营小刀品牌电动车的关老板认为,新标准的电池防篡改功能非常实用。“这回谁都改不了了,也省事儿了,不然还得一个个跟客人解释,我家为啥改不了。”
9月25日,国家消防救援局消防监督司一级指挥长王天瑞表示,各地各部门联合打击非法改装利益链条,下架涉嫌非法改装的商品链接6823件,办理案件6.1万起,查处非法改装的“黑作坊”3473家,收缴非法改装电池2万余块。
严格监管之外,一些地方着力解决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难题。
王天瑞介绍,截至9月,全国新增各类充电端口700余万个。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居民小区充电端口的电价执行居民电价,比原来商业电价降低一半。已有超27万个居民小区执行这一政策。
随着一系列新标准正式实施,如何处理旧国标车辆也成为市场监管部门面临的新课题。
受访人士表示,目前电动自行车充电基础设施分布仍存不均衡现象,充电端口数量规划落后于车辆增长量。“用地难、找钱难”,也是不少老旧小区电动自行车管理的两大“拦路虎”。
为解决充电难题、减少安全隐患,电动自行车“以换代充”模式在国内多个城市逐渐兴起。如在福州,已有不少运营商入局换电赛道,并加速在高校、景区等场景落地。南宁市也计划2025年建设完成2000个换电柜。
“电动自行车治理应更精细化。”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许欢建议,有效规范使用行为、减少安全隐患,还需出台系列配套公共政策,加强安全教育渗透。未来应进一步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动回收处理机制建设、强化保险制度,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更好满足百姓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