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的海水涌向珊瑚礁浅滩,富有层次地变为浅蓝或青绿色,最后却撞到一片与海天风光极不和谐的铁锈上。新华社记者日前在中国南海仁爱礁目击的这一幕大煞风景:一艘建于二战时期的菲律宾军舰已在这里非法“坐滩”25年,船身锈迹斑斑,铁壳多处剥落。
锈蚀舰“坐滩” 环保“毒瘤”
根据中国自然资源部南海生态中心、自然资源部南海发展研究院8日联合发布的《仁爱礁非法“坐滩”军舰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报告》,军舰“坐滩”过程中对礁盘剧烈撞击、切割和摩擦,致使船舶搁浅轨迹区内珊瑚礁和大型底栖生物遭到毁灭性破坏。
“锈、漆、舰上人员排放废油废水、焚烧和弃置垃圾等,持续破坏仁爱礁生态环境。”胡国林说。废旧船舶本应拖回船舶拆解厂处理,但该舰一直“赖”在仁爱礁排放多种污染,对这片珊瑚礁海域的生态环境造成长期破坏。
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较2011年,仁爱礁礁盘的造礁石珊瑚覆盖面积总体减少了约38.2%,“坐滩”军舰周边半径400米范围内礁盘的造礁石珊瑚覆盖面积则减少了约87.3%。
“在仁爱礁‘坐滩’军舰的船龄已有80年,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25年,船上还一直有人产生垃圾,这在全球类似舰船污染中是几乎集齐所有元素的典型案例,可以说是极端恶劣的‘毒瘤’。” 杨霄说。
剧毒的氰化钠,不到一克就能致人死亡。但很少有人想到,菲方渔民居然会用包括氰化钠在内的氰化物毒鱼,对南海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2008年2月29日,游客们在菲律宾马尼拉海洋公园的巨型鱼缸前驻足观赏,拍照留念。新华社记者刘华摄
“从开始使用算起,超过100万公斤有毒的氰化钠被使用……”菲律宾棉兰老岛国立大学塔威塔威技术和海洋学学院的阿尔巴里斯·塔希勒丁等人2022年在土耳其学术期刊《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指出其骇人规模。
论文指出,一些菲渔民用氰化钠毒鱼后,最终捕捞的只占暴露于毒液鱼群的约10%,因为他们看中的只是那些色彩鲜艳且能从晕厥中醒来的鱼,能卖给水族馆。
还有一些被毒的鱼甚至流向餐桌,成为菲律宾出口的海鲜。上述报道援引海洋保护人士文斯·辛切斯的话说,与水族馆和食品贸易有联系的毒鱼行为在菲律宾多地“仍然在发生”。报道说,如果你喜欢吃某些生活在珊瑚礁中的鱼,“那你最好小心”。
菲律宾渔民在海中使用氰化物伤害的不止是鱼。“氰化物毒鱼会伤害目标物种和非目标物种,它会破坏为珊瑚提供营养的虫黄藻,引发珊瑚白化。”环保公益组织马来西亚地球之友名誉秘书长玛吉斯瓦里·桑加拉林加姆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珊瑚礁的物理结构仍然完整,但实际上珊瑚虫已经被杀死。”
其实,塔希勒丁等人在论文《菲律宾破坏性捕鱼综述》中列出菲渔民广泛使用的三种毁灭性捕捞方式都会损害珊瑚。在毒鱼之外还有炸鱼,曾有海洋保护项目研究估计,大约有7万名菲律宾渔民涉嫌从事爆破捕鱼。菲律宾通讯社2022年报道,一名菲律宾渔民在西萨马省使用炸药捕鱼时当场死亡,另有两人受伤。水下使用炸药爆破对珊瑚礁的破坏性自不用说。
“世界上没有其他哪个地方的珊瑚礁受到如此严重的损害。”由于菲律宾从各个方面对珊瑚礁的伤害行为,公益组织“珊瑚礁检查”曾在一篇报道中援引海洋研究人员唐·麦卡利斯特的感慨。
<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padding: 0px; text-align: justify;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 pingfang="" sc",="" xhw-pzh,="" "lantinghei=""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microsoft="" yahei",="" 微软雅黑,="" stheitisc-light,="" simsun,="" 宋体,="" "wenquanyi="" zen="" hei",="" micro="" sans-serif;="" font-size:="" 18px;"="">杨霄表示,菲律宾作为一个群岛国家,又处于“珊瑚三角区”的关键位置,其种种不良行为严重损害海洋生态。(执笔记者:黄堃;参与记者:刘锴、王晓薇、汪艺;报道员:乔纳森·爱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