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新”路、破“新”局、育“新”苗。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有着扎实的创新基础和雄厚的实力。“协同而行”十年来,三地携手打造创新共同体,激发发展新活力。
晨光刚爬上枝头,科芯(天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建龙,已经在乘车前往河北衡水的路上,准备考察企业新一处智慧农场的项目场地。
“我们以更低的成本享受到与北京中关村一致的政策环境。”胡建龙的感受,体现的正是三地打破“一亩三分地”区域局限的努力。他的故事并非个例。
2月3日拍摄的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一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赵子硕 摄
走政策合力“新路”,放弃孤军奋战“老路”。通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三地的科技创新优势得以叠加,企业发展跑出了加速度。据统计,十年来,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800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累计设立分支机构超过1万家。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办公室副主任邢其冬认为,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机构和项目将在京津冀的广阔“试验田”中找到新的增长点。
破“新”局
临近春节,位于河北三河燕郊高新区的联泰集群(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一片忙碌。智能搬运机器人往来穿梭,操作台上工作人员正熟练地将零件按顺序加装到服务器机箱内,仅十几分钟,一台服务器在流水线上装配完成。
作为我国第一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将产业加速基地设立在了河北。“这里既是中试平台,也是产业加速基地。”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产业运营经理任睿杰说。
联泰集群算力(三河)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组装服务器。(新华社发) 常鸣摄
目前,京津冀三地科技局等主管部门已构建起“市-区-园区”三级对接网络,从不同层次推动成果供需对接、科研资源互联互通。
育“新”苗
走进位于武清开发区的天津京津科学技术研究院,展示墙上是创立以来孵化的各类中小企业信息。自成立以来,研究院已累计为超过40个企业提供孵化及技术支持服务。
“新孵化的矿山智慧安全项目,不仅有全国首台套成果,而且已经完成了千万级的融资。”天津京津科学技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孙致祥表示,联盟成立以来,整合专利达到8000余项,促进专利成果转化为行业标准100余项。
2023年在天津开园的天开高教科创园一景。新华社记者李然 摄
天津天开高教科创园加强与北京创新资源对接,累计注册企业超1200家;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南开大学等共同打造7个技术创新平台;三地共同完成高端工业母机等6条产业链图谱绘制……天津市发改委主任戴永康表示,京津冀的科创协同已经成为产业兴旺的优良“催化剂”。
<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padding: 0px;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 pingfang="" sc",="" xhw-pzh,="" "lantinghei=""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microsoft="" yahei",="" 微软雅黑,="" stheitisc-light,="" simsun,="" 宋体,="" "wenquanyi="" zen="" hei",="" micro="" sans-serif;="" font-size:="" 18px;"="">“未来三地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在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成果转化能力、科创服务能力上下功夫,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戴永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