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3日,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渔光互补”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现在的钢铁生产车间与以前大不一样!”在生产一线工作近20年的荣程钢铁轧钢厂生产厂长杨子江回忆,以前的车间不仅粉尘多,而且轧机、风机等设备运行能耗也很大,连周围的建筑和车子都总是“灰头土脸”。“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我切身感受到了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带来的益处。”
产业结构偏重、污染物排放过多……2013年,京津冀地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达106微克/立方米,“雾霾围城”让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成为中国大气污染最重的区域。
针对燃煤、机动车、工业和扬尘等突出问题,北京市聚焦PM2.5污染,持续深入实施“一微克”行动,移动源、固定源“两手抓”,施工、道路、裸地“三尘共治”,实现了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大气治理被联合国环境署评价为“北京奇迹”。
2023年10月3日,游客乘坐海河游船游览天津城市风光。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河北压减过剩产能,提高标准实施工业污染治理,推进保定、廊坊、张家口等地的钢铁产能退出,强力推进设区市空气质量“退后十”,甩掉了空气污染严重的“黑帽”。
10年来,京津冀三地深入推进生态环境联防联建联治,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工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2022年京津冀PM2.5平均浓度降至37微克/立方米,地表水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从2013年的45.1%升至2022年的77.5%。
“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这句颇有绿意的口号走向世界。
这是京津冀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协同发力的生动实践。作为全国首批开展的7个试点碳市场之一,北京试点碳市场自2013年开市至今已平稳运行10余年,累计交易量超1亿吨、交易额超40亿元。
与此同时,天津在全国首创“环保科技产业创新共同体”,用科技赋能12条重点产业链绿色发展,助力京津冀区域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近年来,天津改变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相向连绵发展的态势,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将双城之间736平方公里区域划为绿色生态屏障,向北经生态通道连接北京通州,向西南经生态通道连接河北雄安新区,打通了京津冀区域的生态走廊。
2020年9月2日拍摄的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拍摄的天津绿色生态屏障一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在这个生态屏障的西南侧,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吴海梅介绍,近年来,“华北之肾”白洋淀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野生鸟类和鱼类分别达到276种和48种,较新区设立前分别增加了70种和21种,再现了“荷塘苇海、鸟类天堂”胜景。而白洋淀旁,雄安新区启动区塔吊升降、机器轰鸣,一座现代化城市的雏形正全面显现。
<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padding: 0px;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 pingfang="" sc",="" xhw-pzh,="" "lantinghei=""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microsoft="" yahei",="" 微软雅黑,="" stheitisc-light,="" simsun,="" 宋体,="" "wenquanyi="" zen="" hei",="" micro="" sans-serif;="" font-size:="" 18px;"="">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张弢说,协同发展10年来,京津冀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个,逐渐形成“绿林满溢、湿地环抱、碧海相拥”的良好生态格局,为绿色城市群建设探路,为美丽中国树立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