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为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
西海固移民群众的这个春节殷实而忙碌。
51岁的老刘是个精干的庄稼把式,去年红寺堡水发浩海现代农业产业园改制,凭借踏实肯干,他从“打工人”升级为“农业合伙人”。
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居住着20多万来自西海固的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正在实现。
这个春节,无论是“老把式”,还是“新生代”,都在新家园不断找寻向上发展的“增量”。
在她位于红寺堡区电商孵化中心的工作室里,待发快递堆成了小山。
而就在两年前,父亲突然病故,家里欠了几十万元债……康艳辞去城里的工作,在政策支持下,抓住家乡发展电商的“风口”,成功创业。“上个月,刚开通跨境电商,今年要带着乡亲们把货卖到国外去。”康艳说。
【小康数据】2023年,脱贫成果持续巩固拓展,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继续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脱贫劳动力务工总规模达到3396.9万人,超过年度任务目标377.7万人。
“今年我们‘村晚’是我开场的,大家看我们村漂亮吧?”
陈友平记忆中好久没有这么高兴了。14年前也是春节,他带着心中的不甘离乡务工。“地养不活人,村民邻里间鸡毛蒜皮都是大事,想换个活法。”陈友平坦陈当年的心态。
回村后,陈友平一家住进了扶贫安置房。这些年,他眼看着村里“一天一个样”,用乡亲们的话说:层林染绿了山头,天然气接到了灶头,5G网络覆盖了墙头,道路连通了外头,公交开到了村头,好日子还在后头!
基础设施改善,乡风文明提升。这几年,新田村出台村民自治章程,建成文体广场和百姓大舞台……2023年,新田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我们新田村,也叫‘心甜村’!”乡亲们说。
【记者手记】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如果说,屋舍俨然、阡陌交通的美丽村容是乡村振兴的“面子”,那么,团结和谐、奋发昂扬的村民就是乡村振兴的“里子”。让人文之和、环境之美“有里有面”,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真正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36岁的乌骨鸡养殖大户袁彬,这个春节比平日更忙。
袁彬的乌骨鸡庄园依山而建,一群群乌骨鸡林间觅食,一座座吊脚楼式的鸡棚矗立山坡。这样的鸡棚庄园里建了116个,每个能养500只鸡,还安装了可视化溯源系统。
蒿芝村乌骨鸡养殖历史悠久,但地处乌蒙山区,曾是典型贫困村。这几年,盐津县大力发展乌骨鸡产业,建立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乘上产业发展东风,袁彬的乌骨鸡养殖规模逐渐壮大。
“直播只是扩大销售的手段,以销促产,产业才能更壮大。产业要持续发展,还要以品质赢得消费者认可,扩大市场份额,品牌化经营。”袁彬向记者介绍着他的“生意经”。
趁着返乡过年,有村民向袁彬取经,也想在家乡创业。“电商直播培训实操基地正在筹建,无论是销售还是养殖,欢迎大家一起干。”袁彬说。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0px 20px;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 pingfang="" sc",="" xhw-pzh,="" "lantinghei=""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microsoft="" yahei",="" 微软雅黑,="" stheitisc-light,="" simsun,="" 宋体,="" "wenquanyi="" zen="" hei",="" micro="" sans-serif;="" font-size:="" 18px;"="">【小康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达到60%,脱贫县培育了一批特色主导产业。【记者手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做好“土特产”文章,仅是硬件投入还不够,还要赋予脱贫群众知识、能力和手段,提“志”增“智”,让群众在市场浪潮中培育自我“造血”能力。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将为农业农村的深刻变革提供强大驱动力。(记者刘紫凌、侯雪静、邹欣媛、袁汝婷、林碧锋、姚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