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湖北宜昌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新华网发 周星亮摄
水网建设加快推进
2023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迎来正式通水9周年。
汩汩清泉北上,“创造”出一组数字:南水北调中线累计调水超60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26座大中城市,直接受益人口超1.08亿人……
我国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成为解决问题的根本举措。
如今,我国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加快完善,跨越山河的南水北调工程,成为我国重塑水网格局浓墨重彩的篇章。
眼下,在湖北省丹江口市,有一个与南水北调密切相关的工程在火热推进——引江补汉工程。
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项目,由长江设计集团规划设计。工程将进一步打通长江向北方输水通道,促进中线工程效益发挥。完工后,可将南水北调中线年调水规模由95亿立方米提高到115亿立方米。
我国加速推进骨干水网工程的同时,区域水网建设也有序推进。
在广东,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工程从西江水系取水,向珠江三角洲东部的广州市南沙区、东莞市和深圳市供水,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水资源战略支撑。
在云南,滇中引水工程多个标段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作为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水资源配置工程,工程建成运行后,将惠及丽江市、大理州、昆明市等6个州市36个县市区。
在陕西,引汉济渭工程历经10余年建设,2023年7月实现先期通水。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引来的汩汩清水,穿过近百公里的秦岭隧洞后,最终补给黄河最大支流渭河,长江、黄河两大母亲河成功“牵手”……
图为深圳罗铁项目公明检修排水井工区。新华网 李征峥摄
数字孪生强基筑底
近年来,数字孪生技术发展,为国家水网插上“智慧羽翼”。
2023年10月12日19时,丹江口水库蓄水至170米设计蓄水位。这是丹江口水库大坝完成加高后,继2021年以来第二次蓄满,为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区别于首次满蓄时的“人防”场面,“技防”成为此次满蓄战关键词。
轻点鼠标,进入“仿真预演”界面,接入防洪调度场景,添加气温、风速、水位等参数信息,不到1分钟,系统便能完成一项关于水库170米蓄水大坝安全的数字模拟推演,进行风险预判,提供参考决策……
在距离丹江口大坝不远处的调度指挥大厅内,数字孪生丹江口工程总负责人、长江设计集团空间公司总工张力操作演示着数字孪生丹江口工程系统。
她介绍,过去,丹江口大坝安全性态演算需要团队耗时数月完成海量计算;现在,应用数字孪生系统可以迅速完成大坝安全运行状态预测预演预警。该系统在支撑水质安全、库区安全、供水安全等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数字孪生方兴未艾,应用场景层出不穷。
长江设计集团数智院副院长罗斌说,长江设计集团在数字孪生流域完成了数字孪生长江设计、数字孪生汉江系统建设;在数字孪生工程开展了数字孪生三峡、数字孪生丹江口、数字孪生引江补汉等重点工程建设。
打造丰富场景离不开平台支撑。罗斌说,长江设计集团通过打造可配置和组装的模型平台、GIS+BIM孪生仿真引擎的水利业务场景建模平台等,实现数字孪生流域及工程调度业务场景迅速适配。
图为湖北十堰丹江口水利枢纽。新华网发 单金涛摄
绿色发展成色更足
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不只为解决水资源空间失衡问题,还关乎水生态水环境。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便是生动范例。该工程在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的同时,促进沿线河湖生态持续恢复,水环境持续改善,发挥了显著生态效益。
长江设计集团副总工程师黄会勇介绍,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设时,同时实施四大生态补偿工程,即引江济汉、兴隆水利枢纽、部分闸站改造、局部航道整治,充分体现国家为调水一盘棋考虑。
近年来,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引下,我国各地水网工程“绿意涌动”。
罗田水库至铁岗水库输水隧洞工程是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在深圳境内配套项目。长江设计集团副总工程师向光红说:“为做好饮用水源地水环境保护,项目进水口和出水口施工围堰外均设置防污屏和拦油浮排,减少生态影响。”
工地建筑物周边还设置了截水沟。施工污水可以从截水沟流入废污水沉淀池,经过絮凝沉淀处理并检测达标后,排放至市政污水管网;机械车辆冲洗废水和施工期生活污水,也通过专业处理达标后回用。
以水为“笔”绘锦绣。在湖南岳阳,君山区滨江岸线通过升级改造,告别“灰头土脸”,重现八百里洞庭旖旎风光;在湖北武汉,汉口江滩如一颗明珠,点亮长江水岸线,蝶变成市民休闲娱乐的滨水乐园;在江西九江,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通过综合治理,串联古今历史文化景点,彰显“诗意长江”……
放眼神州大地,一张张流动的“生态水网”,让越来越多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
图为湖北武汉汉口江滩。新华网发 李斯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