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台江县施洞镇白枝坪村的苗族小伙刘江平把婚礼放在了民族团结食堂举办。食堂宽敞明亮,菜品丰富可口。仪式既传承民族习俗,又体现简约文明。亲朋好友送上祝福,一对新人幸福满满。
“此举遏制了滥办酒席的态势,推动了民族地区移风易俗。同时,为前来就餐的各族群众提供了交往交流的平台。”黔东南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胡素滦说。
毕节市威宁县五里岗街道朝阳新城社区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居住着2万余名搬迁群众。
贵州省威宁县五里岗街道朝阳新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2021年11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不同民族的群众在这里成为左邻右舍,在同一个厂上班,子女在同一所学校上学,节日一起过,真正做到了全方面相互嵌入。”五里岗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文忠说,我们尊重各民族文化与习俗,依托民族节日共庆共乐,做好群众关心的社会服务和社区治理等工作,让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2021年,贵州省提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目标,并在2022年出台实施方案,探索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试点。同时,“双语联户长”“民族语法庭”“法官+村两委+寨老调解模式”……一批解决大问题的新办法让基层更加稳定和谐。


在贵州,丰富的文体活动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拼搏向上的体育赛事凝聚起团结的力量,营造出“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的欢乐氛围。

“球员们来自各个民族,球场上共同奋斗、挥洒汗水的情谊,也将在比赛结束后延续。”胡素滦说。

“两村”赛事只是贵州各族人民丰富的体育爱好之一。龙舟、赛马、拔河……不同的体育赛场上,芦笙唢呐齐奏,各族舞蹈纷呈,体育赛事和文化表演深度融合,既有争夺冠军的同舟共济,也有各美其美的文化展示。
2022年以来,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安排480万元,支持90余个村寨开展民族传统节庆和农民丰收节等活动。“我们支持各地有序开展民族节庆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展示多彩的民族文化。”黄荣说。
特色市场“新动能”
2023年,贵州民族自治地方地区生产总值是2012年的3.1倍,其中3个自治州地区生产总值均突破千亿元、综合排位明显上升。
在贵州雷山县县城,苗族群众身着盛装,载歌载舞参加苗年和鼓藏节的巡游活动(2023年11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楹 摄
榜香郁公司董事长蒋秀菊说,除了传统的原生态苗绣产品,公司也通过更新设计,与大众消费相结合,不断推出新产品。
黔南州荔波县瑶山瑶族乡至今仍保存着完整厚重的文化传统,当地将其转变为旅游资源和经济优势,通过“旅游+民族文化”,创建“村落变景区、技艺变技能、民房变客房、村民变演员、产品变商品”的乡村发展新模式。
贵州拥有312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居全国第一。贵州省以此为载体,安排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资金6.8亿元,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开展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健康养生、农业观光等项目,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从江小香猪是苗乡侗寨的特色农产品,以前藏于深山鲜为人知。”贵州从江粤黔香猪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贾军台说,公司在获得活猪供港澳资质后,市场逐渐打开,2023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
演员在贵州省榕江县举办的2024年第二届贵州“村超”总决赛开幕式上表演节目(2024年3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视频记者:徐思远、刘勤兵、周宣妮、杨欣
统筹:王洁、曹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