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他们攀爬天梯悬崖、跨越冰天雪地、穿梭城中之村……
十多年来,他们或读大学深造,或工作打拼,或结婚生子……
当我和他们一起分享一个个定格成长的瞬间时,他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
他们说,谢谢你,陪伴我们一路成长;谢谢你,用相机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美好的回忆。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他说,看到拍摄者是我,就有一种莫名的感动。那一刻,他很怀念在小学的时光,那时我经常去给他们拍照,他是欢快的“打铁少年”。
今年23岁的熊三耶在广西桂林读大学本科。1岁时,他就跟随打工的父母从贵州的大苗山里来到广西柳州生活,父母以拾荒、“打铁”(挖掘建筑工地里的废铁)为生,一家人已在柳州市生活了20多年。
今年2月份,当我们时隔11年后再见面时,远远相望,彼此脱口而出当年熟悉的问候声。熊三耶还和那时一样,阳光、热情、乐观。
在柳州市鹧鸪江路附近的出租屋外,熊三耶在晒被子(2024年2月11日摄)。
在柳州市鹧鸪江路附近的出租屋外,熊三耶在计算水电费(2024年2月11日摄)。
他说自己除了口才变好了,其他什么都没有变,然后就唱起了“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但我还是喜欢你叫我三三!”他说,“十多年了,我还是很单纯,但我成长了很多。”
半个月后,我又来到桂林市全州县蕉江瑶族乡大源村,找到了13年前那个在冰天雪地求学路上满脸冻红的小女孩凤艳萍。看着当年的照片,凤艳萍一眼就认出了自己,随后她从屋里拿出了我后来送给她的照片。这些照片,她一直珍藏着。
在桂林市全州县蕉江瑶族乡大源村,8岁的凤艳萍和同学走在放学回家的山路上(2011年1月10日摄)。
她还是一样的开朗勇敢,就像当年放学回家时,主动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凤艳萍马上建了班级微信群,很快就聚集了20多人。当我把老照片发到群里,同学们瞬间兴奋起来。
“哈哈哈哈哈哈……”
同学们争相把老照片和现在的照片拼版,然后告诉我,这个就是他。
短短几天,微信群的聊天记录就达上万条:哪个同学外号是什么,谁干过什么“囧事”,谁又“暗恋”谁,谁又偷偷到河里捉鱼……
在桂林市全州县蕉江瑶族乡大源村,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护送下,走在放学回家的山路上(2011年1月10日摄)。
此刻,一张张老照片,是一座通往记忆深处的桥梁,把他们带回了那个盼望长大的年纪。
那个照相的叔叔一直在我们身边
当春节前我回到这里,不断有青年们围过来。
“我是蒙萱任,现在在辽宁读书,大二了。”
“当年我已经洗出来给你们了啊。”
蒙秋艳如今在广西医科大学读大三。每年春节,她都会发祝福信息给我,邀我去家里一起过年。她在转发新华社稿件时说,很幸运有人来记录他们的成长,图片很温暖,也给他们力量。
2015年,我在弄勇村过春节。因为山里缺水,我从县城带了一大桶水,用来洗漱,晚上就睡在车上。今年春节,蒙萱任和蒙萱汰热情邀请我到家里住。他们说:“现在家里建起了三层小楼,还有大水柜,很方便了。”
今年春节前,蓝天德成家了。当他告诉我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有些惋惜。去年春节见面时,还在学校读书的他在征求我的意见后,畅想未来:从技校毕业后继续读大专,甚至还要读本科。
他也非常感谢我在他父亲病重期间的安慰和支持,给我发了这样一条信息:“感受到了另一种如山的父爱。”
拼版照片:左图为2012年7月16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4岁的蒙宣宏(左)穿着姐姐的旧衣服和同为4岁的蓝小帅在一起玩耍;右图为2023年1月21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蒙宣宏(左)和蓝小帅合影。
有的读技校,有的上大学,有的在外地闯荡,有的返回大山,有的已经成家,有的继续在城市追逐梦想……镜头里,大山的孩子,走出了多样的人生。
蒙富松从卫校毕业,回到家乡当一名村医。
照片不语,见证了大山的沧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