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美篇”平台制作图文并茂的作品570多集,每集装满250张照片;他连续10年在朋友圈更新美景大片,无一日间断。
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从除夕到大年初八,郭建华连着9天出门拍民俗活动,没过瘾。正月十五,郭建华说:“还得上通州漷县拍‘小车会’呢,人家把机位都留好了!”
郭建华答道:“要我说,疯咱也得疯出点样儿来,是不?”
郭建华的故事,很多人听后都挺“服”——为了拍张大景,他爬过41层高楼,回家后腿疼了三天。等身体恢复了,还去。
十年白驹过隙,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令曾经的北京郊区通县、“睡城”通州,焕然变身。
北京全力支持城市副中心建设,连续多年保持千亿元投资强度,万千建设者奋力拼搏,新城拔节生长。
他的镜头里有重大项目建设的场景。2019年,郭建华去通州区一处工地拍夜景,没拍好背景中的夜空美景。第二天再去拍,同一个时段、同一个地点,却怎么也找不到相同的画面。对比发现,一天时间里,建筑物升高了一层。
2021年7月,城市副中心重大项目施工场景。(郭建华摄)
郭建华拍摄的照片里,有一组对比鲜明:一边是化工厂,一边是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单看照片很难想象,它们实际取景自同一块区域。这个地方曾经是北京东方化工厂,烟囱林立,一根“火炬”彻夜燃烧。当地居民说,当年工厂气味呛人,甚至不得不为此给居民发补偿费。如今,这里成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面积近4个颐和园大小。在曾经“孩子们要捂着鼻子跑过”的小路旁,郭建华甚至拍到了多只白天鹅飞过。这一幕,他拍了上千张,一张都没舍得删。
化工厂和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对比图。(郭建华摄)
清代王维珍有诗云:“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指的是古时北上的船舶看到燃灯塔,就知京城到了。但在郭建华旧时记忆中,燃灯塔夜间很少点亮。
10年,郭建华不知磨坏多少双鞋、爬过多少层楼。问他拍过多少张照片,郭建华刷一下拉开抽屉,“你数吧!”3个T容量的硬盘,他拍满21块,形成副中心的桥、河、公园、夜景、雪景、建设者等十多个系列。
早霞去哪拍,晚霞去哪拍,蓝天白云去哪拍,下雪去哪拍,郭建华都“心中有数”。这些年,很多政府部门、新闻媒体都使用、转发了他的作品。
最近,他拍摄的550张影像被通州区档案馆永久收藏。这是郭建华人生中的一个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