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文化和灿烂辉煌的文明。
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
110万年前古人类就在这里劳作生息,并绵延至距今3万年前后,时间跨度长达百万年。
裴李岗,河南新郑市西北部的一个普通村庄。这里诞生的“裴李岗文化”,与黄河文明密切关联。约8000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开始种植稻、粟,并且掌握了酿酒技术,过着较为稳定的定居生活。
这是在位于河南省新郑市的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炊具鼎(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供图)
何尊,西周早期的青铜礼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贾村镇。当文物工作者清理掉斑斑锈迹后,在何尊的内底发现122字铭文,其中的“宅兹中国”字样,留下“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录。
观众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宅兹中国——宝鸡出土青铜器与金文精华”展上参观西周早期礼器何尊(2020年8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到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从宝塔山下的黄河大合唱,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河水奔腾,文明相承,黄河沿岸的文化遗存在保护中绽放光彩。
作为我国考古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揭露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殷墟如何妥善保护?自被发现的第一天起,这个问题就得到高度重视。
在黄河沿线各省区,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基础不断巩固。
为防止碎石脱落毁坏古栈道,近两年古栈道上方安装了专业防护网,新修的排水沟阻断了崖壁上方雨水对古栈道的冲刷。平陆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宋国杰说:“古栈道承载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见证了中华儿女坚韧顽强的精神,历史遗迹只有在保护和展示中,才能重获新生、展现魅力。”
守护文化遗产,沿黄河各省区在行动:
黄河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双河镇流过(无人机照片,2023年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在陕西,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正在实施,加大对周原、秦咸阳城、汉长安城、统万城、大明宫、长城等遗址保护修复力度,推进石峁遗址、西汉帝陵、唐代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巡游彩车从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丹凤门前驶过(2023年9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黄河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
全长800多公里的沿黄公路,为祖祖辈辈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们带来了发展新机遇。
沿黄公路的开通,让岔峪村展现了它地处黄河岸边的特殊优势,如今这里农家乐、观光采摘园发展得红红火火。岔峪村党支部书记雷武义说,他们正在打造集旅游休闲、民俗文化、田园度假、生态体验为一体的沿黄旅游文化村庄,以文化之美和自然之美吸引游客。
随着齿轮转动,一场奇幻之旅开启:鱼跃龙门、伊阙大战、石窟开凿、飞天牡丹……龙门石窟景区旁,龙门古街上的《无上龙门》体验馆,观众在光影流转间,感受龙门石窟之美,参与多彩的文化巡游。
游人在洛阳市龙门石窟景区游览拍照(2023年7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在西安城墙,戴上VR眼镜,游客便能从“高空”俯览古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唐城风貌再现眼前。
“黄河之水天上来”,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宛如一串光彩夺目的珠链,串起两岸的文物遗存,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闪耀着悠远璀璨的光辉。
海报设计:孙瑶
统筹:黄小希、何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