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热线:16509171144
您的位置: 首页 > 地方省直辖市 > 广东 > 正文
2023粤港澳大湾区生物科技创新企业50强出炉,2022年企均研发费用超3000万元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马嘉璐 2023-12-29 16:26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马嘉璐   南沙报道

“资本正逐渐向企业研发的早期阶段流动。”12月28日,第六届粤港澳大湾区生物科技创新企业50强颁奖典礼暨生物科技创新发展峰会在广州南沙举办,会上发布的《第六届粤港澳大湾区生物科技企业50强创新报告》(下称“报告”)(获奖名单附文末)指出,大湾区内多地生物科技产业集群已经形成,核心业务覆盖抗肿瘤创新药、医疗设备、体外诊断等前沿领域,企业主要聚集在广州、深圳等地。有于近年在南沙设立总部的企业代表表示,产、学、研交融的环境和有力的政策支持,是吸引企业落户的重要因素。

上榜企业广州最多,研发人员平均占比超50%

得益于政策和资本对医药行业的支持和关注,生物医药公司在大湾区如雨后春笋般创立。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广州科学城、广东医谷、珠海国际健康港、坪山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等产业集聚群。本届入围企业聚集于广州的企业数量最多,占比56%;位于深圳的企业数量仅次于广州,占比28%。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59%,省市专精特新企业总共占比33%。

从核心业务领域分布来看,50强榜单企业中核心业务涵盖生物医药的企业居多,占比47%,专注于抗肿瘤创新药的企业占主导地位;有近40%的企业核心业务涵盖医疗器械,细分领域涉及医疗设备、体外诊断的企业占多数。此外,涉及医疗服务领域的有10家企业,细分业务领域分布在临床CRO一站式服务、基层医疗数智服务与健康大数据等。

报告还指出,资本正在逐渐向企业的前期流动,并不仅指企业所处融资阶段的早期,同时也是企业研发的早期。本届入围企业中,74%企业的现融资阶段为天使轮、A轮、B轮,细分赛道呈现出最前沿技术百花齐放的情况,主要在CGT、AI研发、检测技术、合成生物学、类器官等领域。

在本届入围企业中,成立时间在5年之内的企业占比52%,71%的企业团队规模大部分在100人之内。与此同时,入围榜单企业对科研高度重视,平均研发人员约42人,研发人员数量占企业员工总数的比例超过50%;2022年研发费用合计约23.60亿元,平均值约3233万元。高额的研发投入,让企业的技术不断创新。截至2021年,入围本次榜单企业拥有专利数量1680个,其中1331个为发明专利。

产学研环境优越,吸引企业落户南沙

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是广东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据统计,截至目前,广东全省“两品一械”(含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获证生产经营企业约26万家,注册备案产品约114万个,生产流通总额超过万亿元规模,多项指标居全国第一。

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粤港澳大湾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化、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的发展优势和先导地位,总体水平跻身国家第一梯队,中医药、化学合成药物、生物制药、基因检测等领域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比较优势,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

本届50强评选所挖掘的生物科技未来之星,除注册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外,近期有意来大湾区发展的湾区外企业亦有机会上榜。最终的上榜企业中,湾区外企业数量占比13%

“南沙优越的产、学、研交融环境,吸引我们最终选择落户于此。”中科博研再生医学于近年将总部基地设立在位于南沙的广东医谷,集生物工程技术研发、干细胞与免疫细胞制备、生命银行存储、健康管理于一体。该司国际事业部运营总经理毛泽宁介绍道,选址广州南沙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里既有来自高校的学术支持,又有多家三甲医院的临床经验,还有适宜的研发和生产条件,再加上全方位多层系的政策支持,吸引力不言而喻。目前,中科博研基地总占地3500平米,参股生物科技公司三家,总占地超十万平米,总市值近20亿元。

“大湾区的生物医药行业具有三大优势,即产业基础好、创新思路好、发展势能强劲。”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严振表示,将持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监管创新政策落实落地,持续释放创新监管各项红利,促进广东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每日新讯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主办 中国每日新讯网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京ICP备2022027517号-2        京公安网备: 号
邮编:102101 联系电话:16509171144 新讯热线:13509176606 新讯邮箱:41079888@qq.com 新讯QQ:41079888 地址:北京巿延庆区中关村延庆园东环路2号楼1895室